南京爱鸟人“追”了30多年
南京生物多样性调查组负责专家来到六合龙袍长江湿地,开展观鸟活动。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摄
它们是在南京被发现并命名的鸟类,被称为“鸟中大熊猫”。近日,南京生物多样性调查有了重大发现,30多年来少有发现的震旦鸦雀在南京有了稳定种群。这个消息让南京的爱鸟人士和环保团体兴奋不已。
近日,记者跟随南京生物多样性调查组陆生脊椎动物组负责人、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高国富和组员包浩然,来到发现震旦鸦雀的龙袍江边芦苇荡,守候震旦鸦雀的身影。
首次在南京发现,上世纪80年代后逐步“消失”
“南京是震旦鸦雀的模式产地。”高国富介绍,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,被称为“鸟中大熊猫”,为全球性近危物种。“震旦”是中国的古称,以此给一种小鸟命名,说明该物种的古老、神秘。1872年,法国传教士、著名博物学家阿芒·戴维根据世界上首个标本,为这种鸟类命名,而这个标本就采自南京江边,因此,南京也成为震旦鸦雀的发现地。
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,南京的江边有大量芦苇荡,震旦鸦雀是非常常见的鸟类。但随着芦苇荡的砍伐、长江岸线开发,失去了生存环境的震旦鸦雀被迫四处迁徙,种群数量也越来越稀少,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近危种,我国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二级。
在南京,有一群爱鸟人士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寻找震旦鸦雀。“江苏观鸟会等民间环保团体,对鸟类的研究非常专业,他们都对这种南京的鸟儿有很深的感情,一直在呼吁保护震旦鸦雀。”高国富说,但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,过去30多年里,震旦鸦雀一度在南京消失,就算被发现,也只有零星的记录。根据江苏观鸟会记录,仅在2007年,曾观测到几十只震旦鸦雀,但此后没有发现种群稳定出现。
芦苇荡蹲守多日,终于找到震旦鸦雀
这次震旦鸦雀种群被发现和记录,和正在开展的南京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有关。这是十多年来南京首次开展官方组织的全市范围内生物多样性调查,出动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志愿者共同参与。
位于六合龙袍的芦苇荡是南京保存最完整、面积最大的芦苇荡,调查组就是在这里找到了震旦鸦雀。谈起这次发现震旦鸦雀的过程,高国富和包浩然仍兴奋不已,“它们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,数量很多!”为了找到震旦鸦雀,调查组每天带着干粮,蹲守在江边芦苇荡里,终于在有一天接近中午时,发现了一大群震旦鸦雀。此后数天,调查组每天来到这里,都看到了它们的身影。
拨开一丛芦苇,包浩然指着一个成人拳头大小的鸟巢告诉记者,这是棕头鸦雀筑的巢,棕头鸦雀是震旦鸦雀的“老邻居”,只要发现了它们,就证明周围有震旦鸦雀。他说,这两个品种喜欢杂居在一起,这次发现震旦鸦雀,也是先发现了许多棕头鸦雀筑的巢,所以大家推测震旦鸦雀就在附近。经过多日蹲守,终于见到了消失多年的震旦鸦雀种群。
接近中午,芦苇荡在冬日暖阳照射下逐步回温,这时,一阵婉转清脆的鸟鸣声从芦苇荡深处传来。这就是震旦鸦雀的“歌声”,它们被称为鸟中女高音,鸣叫声独特而动听。在调查组专业设备的镜头里,记者见到了这群小精灵——圆圆的脑袋,没有脖子,短短的黄色的小嘴,用黄色的小爪子抓着芦苇秆。
“在我们这几次的观测中,它们都是接近中午出现,非常准时。”高国富说。
分工明确,有“哨兵”放哨,种群相对稳定
震旦鸦雀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,仅生活在江边的芦苇荡里。在这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中,除了龙袍,调查组还在绿水湾、新济洲记录到了震旦鸦雀。
找到震旦鸦雀并不能说明它们已经重回南京,而是要证明种群相对稳定才可以下结论。高国富和包浩然介绍,在发现震旦鸦雀的地方,芦苇荡面积大,说明生存环境可以保证。其次,在这些地方,鸟类品种非常多,野生鸟类都会选择适合的地方安家,这里不仅要安全、没有人类打扰,还要食物充足,在这几处芦苇荡,还发现了棕头鸦雀、戴胜、苇鹀等很多小型鸟类,还有多种猛禽以及鹭类、野鸭等野鸟,可以说是鸟类的天堂。最关键的是,观测中,调查组发现了分工明确的震旦鸦雀种群,这是证明它们回归的最重要一点。在数量上,今年发现的震旦鸦雀有数百只,为上世纪90年代后发现的最多,而且每次观测到它们时,都会先有几只出现,接着再出现大群。“这是震旦鸦雀的特点,它们分工明确,先派出‘哨兵’侦查,确定环境安全后,大部队才来。”包浩然说,震旦鸦雀种群相对稳定,证明南京的生态环境逐年向好。
高国富说,记录到震旦鸦雀是这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中一项重要成果,也算实现了南京观鸟爱好者和鸟类保护者的共同心愿。
来源: 南京日报